山羌的基本資料_1
◎山羌的基本資料學 名: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(Sclater)
英 名:Formosan Reeve's muntjac
棲地:多棲息在林木蒼鬱、枝葉足以蔽天的濃密森林內,以800~2,500公尺間的天然闊葉林較多。垂直範圍則可由海平面到海拔 3,000 公尺左右,但以海拔 500 到 2,000 公尺較多
《臺灣通史》第 28 卷〈獸之屬〉中,談到臺灣的哺乳動物,寫到:「鹿:臺產者有斑,稱梅花鹿;荷蘭以來,鹿脯、鹿皮為出口之貨,至今漸少;人家亦有畜者,歲取其茸。獐:似鹿而大。羌:似鹿而小……」其中的「獐」,應該就是今天所稱體型比梅花鹿還大的水鹿,而「羌」就是指臺灣山羌了。其實,這兩個名詞可能都誤用了,「獐」自古都是稱呼一種只分布在大陸東南及中部的小型偶蹄類動物。
從化石證據來看,山羌似乎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鹿科動物,牠們與 400 萬年前的化石差異不大,並常被用來推測鹿科動物的祖先
分 類:ARTIODACTYLA 偶蹄目/Cervidae 鹿科
1.頭
頭體約40~70公分,雄羌額頭為黃色且短角不分叉,短角每年會脫落並重新生長,角基部隆起,雌羌額頭為黑色,沒有角,僅具骨質隆起。
每年的五月是雄羌的角開始脫落的季節,「角」這個結構演化出現的原因可能與增加攻擊能力無關
2.身體
上胸及體側為灰褐色,體背呈暗黃褐色,四肢呈黑褐色,吻及額則為暗褐色,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。
臺灣山羌為臺灣特有亞種,是臺灣三種鹿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。
3.牙齒
保有其他鹿科動物所沒有的上犬齒
4.尾巴
尾長 4.7~10 公分
5.體重
體重多為 8~12公斤
6.特徵
眼腺發達,遠看之下猶如四隻眼睛,故有人稱之為「四目鹿」。
*雄羌及雌羌的比較:
雄羌額頭呈黃色具不分叉短角,但很少超過10公分,每年12月時頭角開始生長,隔年六月掉落,角基部隆起;
雌羌額頭呈黑色無角,僅具骨質隆起。雄羌上犬齒發達如食肉動物
◎山羌的生活
1.飲食
草食,喜食灌木、蕨類植物的葉子,草食性,吃食靠近地面的植物 ,偶而也撕咬樹皮。以細葉嫩芽、嫩草為主要食物
動物園餵食粒狀飼料3、桑葉、胡蘿蔔、山黃麻、維生素E、益肥王、礦鹽。
2.個性
山羌通常獨居,從草到晚都會出來活動,但白天活動比較多,凌晨時為活動高峰。生性膽怯,遇到敵人時會先靜止不動,躲起來後再迅速逃走
3.居住地
山羌是台灣特有亞種,生活在全島低海拔至海拔3000公尺的山區,包含天然闊葉林或混生林,都可以發現山羌的蹤跡。因個性羞怯,多棲息在林木蒼鬱、枝葉足以蔽天的濃密森林內
4.繁殖
山羌的壽命約為10歲,雌羌五個月大或更小時就會開始排卵,每次排卵間隔兩周,不過生命中第一、二次的排卵可能無法受孕。特別的是,山羌的胚胎都是在右子宮角內著床,懷孕期長達七到八個月,且雌羌在生產過後的三到四天,就可以再度受孕。
5.生活起居:一整天都有活動,以日間活動較多,夜晚較少活動,但在凌晨時會有活動高峰。
6.遇敵時的反應:生性膽怯,遇敵害會先靜止躲藏後迅速逃竄
7.鳴叫聲:鳴聲似狗吠般的一連串短促高揚叫聲
(p.s山羌在興奮時會發出一連串短促的犬吠聲,因而有「呔鹿」之稱。)
8.目前面臨的困境:強大的捕捉壓力
◎相關故事
動物具有人類所不能預測的靈性,當洪水即將來臨的前幾日,動物們紛紛的跑往高處,對於這種生活法則,排灣族先祖知道,這是洪水泛濫前的預兆,於是各部落頭目帶領徒眾隨著動物往高處遷徙,包霧目里社的先祖則移住至地名阿魯灣的山區。
沒多久,洪水吞沒了台灣大遍土地,各個部落各自有移住的山頭領域,但共同缺少的就是沒有生活所需的火種,此時在阿魯灣山區飛來了一隻大果蠅,它停在一堆乾草上休息,二隻前腳不停的磨擦,忽然乾草出現了火苗,大家歡欣異常,包霧目里社先祖認為這是天神所賜予的火苗,應與各部落共享,於是派遣烏秋將火種傳遞至各部落,因而在洪水未消退前,大家有了火種用來烹飪食物及取暖,才能延續族群的生命。 另一種說法,當果蠅生火後,其先祖派遣了善於水性的山羌傳遞火種,傳說當時的羌角似現在的鹿角長而分叉,當涉水時,瘐小的山羌無力將頭抬起,前臉經常潛於水中而不易呼吸,於是向短角的水鹿借用頭角,最後順利的將火種傳遞至各山頭部落,惟羌與鹿覺得互換後的頭角適宜自己的體型,二者決定不再換回,自此鹿角長而分叉,山羌則為短角。
山羌(sakut)頭上疤的由來
傳說當一個太陽被射下來之後,天變黑了。布農族人面對突然黑暗的世界都不知道該怎麼辦?黑暗的日子長達五天之久,有一位老婦人家裡的水剛好用完,她不知道黑暗的日子要持續多久,就決定要去提水。
她手上雖然有火把,但是仍看不清楚地面的路況,隱約聽到漴漴的水聲,大略知道水的位置,但是要知道正確的位置,則用丟石頭來確認,因為石頭丟入水中的聲音是不同的,於是老婦人就邊走邊丟石頭。
走了一段時間,老婦人手上的火把快要燒完了,但是仍找不到正確的水源,心裡一慌,就拿起較大的石頭丟出去。這一丟就丟到一種野生動物,動物痛得「喀」大叫一聲,奇蹟似的天就亮起來了。老婦人看見這隻野生動物的頭上留著血,她也找到水源了。至於這野生動物就是山羌,當時正在喝水,頭上被老婦人用石頭打到的疤讓皮毛凹凸不平,一直到現在,山羌頭上的皮毛永遠是凹凸不平。
◎與原住民的關聯
傳統上,原住民獵人有保存山羌下顎骨的習俗。往往經過數年的累積,一個獵人可以有上百個山羌的下顎骨。這些下顎骨的收集,除了有記錄成績的目的外,每隔數年,獵人還會把這些下顎骨「葬」在族人祭拜神衹之處。由此可見山羌在臺灣原住民的生活中,所受到的重視。
這麼做是因為第一是安撫被獵殺、被食用動物的靈魂,其次是希望這些被「安撫」的靈魂,回到靈魂界後能為這位獵人「說些好話」。
◎保育
保育等級:Ⅲ(其他應予保育野生動物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